随着出版业竞争的加剧和行业开放压力的增加,国内出版业对依然是政府垄断资源的期刊的扩张潜力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少出版社都对现有期刊进行了改造和创新。这种改造和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利用原有品牌价值进行产业化经营,二是在办刊理念、办刊内容、装帧设计等方面向国际化靠拢,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读者需求。江苏少儿出版社即是这种努力的代表。新世纪伊始,他们即对旗下三份期刊《东方娃娃》、《儿童故事画报》、《少年文艺》从办刊理念到装帧风格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每一种期刊都形成鲜明特色,合起来又构成了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少儿需要的期刊阵营。其富有创意的改刊受到了读者、评论界和国内外出版业同行的称赞和认可。今天,在这里将其改刊思路和业界评论展现给大家,与读者共飨,期望有更多优秀少儿期刊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编者按
高小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
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少年文艺》杂志应当算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少儿出版物之一。这本刊物除了一贯的出版态度严肃、文章质量较高之外,一个更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研究杂志质量的改进和提高问题。新世纪的第1期又进行了改版,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色。这期杂志编辑思路的一个特点是以“幻想”为主题,使各版块形形色色的内容形成了一个辐辏的中心,读起来像是参与到一个主题晚会中来一样。显然编者不仅想编选出好的文章内容,而且希望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和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一本杂志像一个专营某种商品的精品店,它不是让顾客眼花缭乱,而是给顾客以仔细比较、精心挑选的条件。可以说更多了一点“书卷气”。
这是编给孩子们看的杂志,但却是成人心血的结晶。
班马
广州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与批评家
关于近年纯文学刊物的改版,我至今尚未在少儿文学界的刊物群中看到有成功的例子,但我对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少年文艺》的发展抱有这种期待——也即,我们什么时候也应该有一份前卫的、高水准视觉设计的、有足够份量的现代少年刊物?
从《少年文艺》2001年第1期和第3期来看,已能看到一种版面的明显革新和精致化。有“主编”的意图、策划和专题设计。内容在保持审美性和青春性的原有风格之外,比较明显的改变有两点,一是朝向“文化”的扩展,得以纳入有关青少年甚至是准青年的精神层面与潮流话题;二是突现了某种时段文学青年的“艺术情调”,在装饰上更为精巧化和唯美化。这都给人一种强烈印象,即这份刊物已经拥有一种主编者的个性与风格,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少儿报刊十分缺少的;什么风格都可以,只是要明确呈现;有如江苏《少年文艺》就给我一种“情调”和“品位”的主要印象,而不是其它或如游戏、幽默、目击性质等等的风格。
徐欣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学生
这年头啊,讲究追个潮流。自从兴起了“吧文化”,什么网吧,酒吧,陶吧,氧吧……形形色色,迅速席卷了大街小巷。眼前摆着新千年的第一期《少年文艺》,我很自然地把他想象成了一个“文学吧”。
走进去,瞪大了双眼,许多美妙的词汇纷至沓来:是华丽?是隽永?是活泼?是淡雅?粗略的翻一翻,感觉挺热闹,许多童年的小伙伴赶趟儿似的聚集而来。多么熟悉,多么亲切:长鼻子皮诺乔,小飞人卡尔松,爱丽丝和渡渡鸟!哪个少年不曾是睡在童话摇篮里的宝宝呢?一边阅读妙趣横生的文章,一边欣赏精致美丽的插图,时不时再翻阅一下往事,就好象喝着一杯漂冰香奶,里面还加了明列子,真是别有一番神奇的味道!
细心的我发现文学吧的墙上挂了一溜名人相框,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装饰,绕一圈下来,真是一次很好的眼睛旅行。从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看到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从法国画家塞尚看到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我在轻松的氛围中增长了不少知识,还惊喜地发现我和大作家罗曼·罗兰生于同月同日呢,真是荣幸之至!
潘小庆
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
中国版协装帧艺术委员会常委
大约有十多年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期刊封面设计评比中,江苏《少年文艺》就以她那既像红领巾在飘扬,又似队号在吹响的“少”字画,荣获了屈指可数的一等奖。由此,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本具有思想内涵、艺术水平不俗、闪烁着“审美光亮”的少儿读物。
2001年第1期《少年文艺》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插图,我惊喜地看到了许多非常熟悉的画面——长鼻子木偶皮诺乔、小飞人卡尔松、善良女孩爱丽斯、垂死的游侠吉诃德……我想,如今的小读者,面对这么多经典之作,会无动于衷?
插图,“原意是在装帧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鲁迅全集》第四卷340页)虽然《少年文艺》选载的图片,大多与版面文章似乎毫不相干,但欣赏时却并不感到突兀;它们为《少年文艺》这个盛纳知识的容器积聚更为丰富的“含金量”,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何乐不为!